1.4.1我国鲟鱼子酱产量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鲟鱼养殖产业在全世界逐渐形成和扩大;2000年,鲟鱼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2003年以来,鲟鱼养殖产量呈现极为迅速的增长趋势,而产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我国,且比例越来越高,其他国家的养殖产量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以前,我国养殖的鲟鱼仅以1kg/尾左右的商品鱼形式上市。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鲟鱼子酱生产与出口也逐渐形成规模,2010年以后,鲟鱼子酱产量完全来自养殖。
   
 
2005年以来我国鲟鱼子酱产量变化情况(本项目调查结果)
   
 
 
  
   
    
    |   来源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   野生
         |  
      2.47
         |  
      0
         |  
      0.46
         |  
      0.63
         |  
      0.06
         |  
      0
         |  
      0
         |  
       
         | 
   
 
    
    |   养殖
         |  
      0
         |  
      0.7
         |  
      2.65
         |  
      4.58
         |  
      7.43
         |  
      20.85
         |  
      38.63
         |  
      25.9
         | 
   
 
    
    |   总量
         |  
      2.47
         |  
      0.7
         |  
      3.11
         |  
      5.21
         |  
      7.49
         |  
      20.85
         |  
      38.63
         |  
      25.9
         | 
   
  
 
  
  
    
  
 
   
 
我国养殖鲟鱼子酱的主要鲟鱼品种包括鲟属(4种,含1杂交种)和鳇属(2种,含1杂交种)两大类,其中鲟属鱼子酱产量15.97吨,占总贸易量的64.48%,鳇属贸易量8.79吨,占总贸易量的35.52%。从单品种贸易量来看,施氏鲟为我国第一大鱼子酱生产品种,2006-2010年贸易量达10.12吨,占总贸易量的40.85%,其次为达氏鳇×施氏鲟、达氏鳇、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和闪光鲟(图1)。
 
   
           
    
   
 
        1.4.2我国鲟鱼子酱的主要出口国
    
 
2006-2011年间,我国生产的鱼子酱主要出口国有8个(近6年出口量大于1 t),新加坡为最大出口国,出口量为24.19吨,其次是法国(11.15吨)和德国(10.29吨)(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