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今天是: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动态中心 党建工作动态 正文
党建工作动态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建所70周年纪念活动书画影像作品系列展览——作品四

日期:2020-07-15 15:36 作者: 来源: 字体大小[  ]

建所七十周年忆旧

王昭明

算上退休后的这二十年,与研究所的结缘已经五十六年了,觉得研究所也像是自己的家一样,退了休,这颗心也没离开了这个家。人老好忆旧,远去的往事都历历在目,对这个家总有忆不完的旧,说不完的话,却又不知说些什么。忆旧知兴废,展望知未来,正值建所七十周年的好年头,就在这篇喜庆自家生日的小文里忆忆旧吧。

人生七十古来稀,所龄七十可称奇。古稀也好,称奇也罢,期间都隐喻着一段砥砺艰辛的创业旅程。在建国初期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研究所的先驱者们,精神并不匮乏,他们以拓荒者大无畏的气概从零起步,为祖国高寒地域水产科学事业的开发付出了苦劳,立下了功劳,植下了几块撼摇不动的巨石,这便是研究所赖以生存、成长的根基。

他们查明了北疆边陲广阔地域的水产资源状况,为史上第一部黑龙江省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的制定提供了生物学理论依据。

他们成功地引进了大马哈鱼繁、增殖技术,开启了中国大马哈鱼增殖事业,为我国争取鲑鱼鱼源国地位及北太平洋鲑鱼渔业权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他们引进了虹鳟鱼,推出了包括全价配合饲料在内的多品种鲑鳟鱼配套完全人工养殖技术。从此中国产生了“完全”人工养殖的水产新业态。开创了中国鲑鳟鱼(冷水鱼)养殖业,开辟了鲑鳟鱼类科研新领域,确立了一项新型渔业产业,开发出一条冷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新途径。这是一项怎样点赞都不为过的业绩,是支撑研究所门面的中流砥柱性质的科研成果,是对国家的一大贡献。遗憾的是我们忽略了申报科技大奖的工作,一个有条件本又应获得的大奖项轻易地失之交臂,最能展现研究所特色的成果不经意地流失了。真可惜,这是研究所的大可惜。

他们将传统的家鱼养殖技术推广到了北方,结束了高寒地区只有捕捞渔业而荒芜着养殖渔业的历史。在草鲢鱼提早繁殖,鱼类越冬科研领域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和地域特点的科研成果。

仅此几例,就足以让研究所不至妄自菲薄于世,当点赞它们的业绩,敬仰他们的精神。

四十年前,一个来自水科院的发展机遇使我们这个地方所被上划,一跃成为国家研究所。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独树一帜的冷水鱼养殖研究的优势。这个变化意味着研究所这支以冷水鱼研究为特色的科研队伍已经跻身于国家队的行列。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全所欢欣鼓舞的喜悦心情。从此冷水鱼研究的优势深深地镌刻在每个人的心上。谁都明白,如果放弃或削弱这个优势就会失去作为国家所的意义,失去跻身国家队的立足资本。研究所就势上马踏上了强化冷水鱼研究的发展之路。但是十年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冷水鱼研究竟然一下子被推下了谷底十数年,研究全撤了,队伍散了,课题砍了,试验站放手了,等等有关冷水鱼研究的许多积累都放弃了。幸亏元气没被损耗殆尽,十数年后又重起炉灶,花费了多少周折才挽回了颓势。研究所没被休回娘家,真算是造化不浅了。

回忆这些陈年旧事,不是埋怨也不是指责,只是提一下早就该提而从未提过的一个“醒”,一段弯路损失了冷水鱼研究的十年积累又停滞了十年的研究,损失多少、教训多少,这是一个应当铭刻在心不能忘记的教训。

就学科而言,鲑鳟鱼研究是不同于家鱼研究的世界性的科学领域,就产业而言,由鲑鳟鱼淡海养殖和增殖、放牧、捕捞、加工业构成的北半球鲑鳟渔业,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水产产业。就地域而言,黑、吉两省以及辽宁、内蒙北部这片广袤地域是我国的产鲑地区,是世界鲑鳟渔业区的中心地带,立足在这里的唯一的研究鲑鳟的国家队,为国家肩负着什么使命呢,思考这个问题会让我们醒悟到,鲑鳟鱼研究不但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反倒要瞄准世界前沿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募集,拓宽研究领域,耕深研究深度,创造能与世界比肩的研究成果、论文,成为可在世界舞台上发声的国家队,这不是痴人说梦,曾记否,八十年代我们的研究所曾经与中国水产学会共同主持操办了“国际鲑鱼学术交流会”,也曾应邀出席过国际学术组织的“鲑鱼科学研讨会”,可以自诩,我们这支国家队曾在国际舞台上初试宝刀,小露锋芒。

所谓国家队不是吹出来的,国家所的科研队伍,当然是国家队,只有这一只研究鲑鳟鱼的队伍,当然就是唯一的、独树一帜的。这个唯一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本钱,是把事业做大做强的好本钱。有句记不准的老话,大意是瞄准其高,得乎其中,瞄准其中,得乎其下,瞄准其下,得乎……。国家队当然要瞄准其世界之高了,将鲑鳟研究作为龙江所真正走上国际的突破口。

长风破浪会有时,不弃攀登就会站到山上。

器重青年,水宽地广天长。

强化优势,前程一路阳光。

祝龙江所一年更比一年强!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