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专业带头人
团队情况
主要职责
首页 > 科研团队 > 正文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冷水性鱼类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2011/05/10 |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 浏览次数:

一、团队负责人

朱华,男,1972年生,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鱼类繁养殖及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现任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书记兼副所长,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中国渔业协会理事;北京市渔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鲑鱼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水产学会监事长。主持和主要参与了国家及北京市的十余个鲟鱼研究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的《西伯利亚鲟人工繁殖及商品鱼养殖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鲟鱼全人工繁殖优质苗种的生产与推广》和《池塘水环境生物调控技术研究与推广》均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二、主要团队成员

性别

年龄

职务/职称

业务专业

所在单位

胡红霞

39

主任/高工

鱼类生理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王跃智

41

副所长/高工

水产养殖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田照辉

38

副主任/高工

水产养殖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徐绍刚

38

副主任/工程师

水产养殖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杨贵强

30

工程师

水产养殖

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三、团队主要业绩

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主持了北京市科委市科委项目、“十五”863等研究性项目以及科技部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10余项。攻克了一个个鲟鱼养殖和繁育技术难关。2000年在国内率先突破西伯利亚鲟鱼的人工繁殖,进行了鲟鱼优良性状的选育、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繁殖生理学的研究、环境因素对鲟鱼性腺发育以及生殖内分泌的影响等研究。总结出了人工养殖条件下鲟鱼性腺发育的规律和相应的生殖调控技术,先后突破了史氏鲟、俄罗斯鲟、小体鲟的全人工繁殖。2007年首次突破了在冬季和早春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的人工繁殖,2008年又实现了夏秋季节的鲟鱼人工繁殖。开展了以线粒体控制区部分序列和微卫星分子标记对西伯利亚鲟、史氏鲟、俄罗斯鲟、小体鲟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行了俄罗斯鲟、小体鲟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进行了西伯利亚鲟、史氏鲟、俄罗斯鲟、小体鲟和达氏鳇等不同鲟鱼品种的杂交试验,并对后代的遗传特性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多个优质杂交鲟品种并已得到市场广泛认可。撰写了农业实用技术丛书系列教材《怎样养鲟鱼》以及农业部跨世纪青年农民统编教材《鲟鱼养殖新技术》,制定了《鲟鱼养殖规范》,参与开发研制鲟鱼养殖专家系统,开发出了光盘产品。已将鲟鱼优质苗种和培育技术推广辐射到全国23个省市和地区。

团队成员先后承担了农业部及北京市科委的《金鳟性别控制技术研究》、《鲑鱼人工繁殖养殖技术研究》、《鲑鱼的选育与规模化育种工程》等研究项目及科技部《银鲑的人工繁养殖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北极红点鲑人工繁育养殖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推广和示范项目。从国外引进金鳟、银鲑、白点鲑、北极红点鲑、溪红点鲑、硬头鳟等鲑鳟鱼类品种,开展了引种驯化和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在鲑鳟鱼繁殖和养殖生态环境调控,多倍体育种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套完整的鲑鳟鱼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与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联合摄制了《金鳟人工养殖》、《冷水鱼新品种介绍》科普片;与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录制了《无公害食品虹鳟养殖技术规范》科普带。参加编写了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虹鳟养殖技术规范》,北京市《虹鳟鱼养殖技术规范》和《鲑鱼养殖技术规范》等。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到北京及周边10余个省市,对促进北京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带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京郊虹鳟鱼垂钓休闲渔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友情链接: 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   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鮃鲽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首页  |   产业动态  |   市场行情  |   供求信息  |   企业组织  |   交流合作  |   示范基地  |   科研团队  |   创新平台  |   数据库  |   技术支撑  |   在线视频  |  
Copyright  ®  2011  版权所有: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松发街道43号 邮编:150001
请在IE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下取得最佳观赏效果。黑ICP备0600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