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今天是: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建所70周年活动 历史印迹 正文
历史印迹

回忆饶河水产试验站

日期:2020-09-08 11:30 作者:董崇志 来源:办公室 字体大小[  ]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董崇智

谈起我国大麻哈鱼增殖的事,还得从第所饶河水产试验站说起。回忆起饶河水产试验站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因为我在那里工作了17年之久。

那是1962年,我被分配到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饶河水产试验站工作(黑龙江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前身)。这是1956年建于风景秀丽的乌苏里江畔的我国最早的大麻哈鱼增殖试验基地,它担负着我国大麻哈鱼亲鱼收购运输、蓄养、人工采卵受精、孵化育苗、放流大自然的任务,直到1972年因缺少亲鱼而被撤销,停止了孵化放流,经历了十七年的难忘历程。

说是水产试验站,其实就是一座很矮的草土房,一伸手就可以够到屋檐,里面有三间简陋的办公室,还有一所破旧的场房,是县水产公司陈旧的仓库改造而成的鱼卵孵化室和幼鱼饲育室。

养鱼离不开水。孵化用的水,是用水桶从乌苏里江用人力挑到岸边水池中的。江岸距水池有一百多米远,而且江岸上下还有一个陡坡。天气暖和时还好办,一到冬天,特别是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三九”天,江岸上下一层厚厚的积雪,雪上又结了一层冰,走起来很滑。每次换水都要挑上三千多桶水,每隔一个星期换水一次,换水之前要把原来的池水都排放掉,所以换水是件很费力气的活,需要花钱雇用很多的年轻人去挑水,我们一直这样挑水挑了十年时间。

我们用的亲鱼都是从很远的捕鱼点收购后运回来的。去网滩收购亲鱼是-项很艰苦的劳动。收鱼正值深秋时节,天气逐渐变冷,有的年份天气骤变还会飘起雪花。我们同捕捞的渔民吃住在一-起,生活在网滩上搭起的帐篷里。其实那帐篷只不过是层破布,从帐篷里面的窟窿里都可以看到天空上闪烁的星星,耳朵里听着旷野上西北风在怒吼。晚上睡觉的时候,冷的都得穿着棉衣、棉鞋,戴着棉帽子,因为帐篷里根本不能生火,只有太阳从东方升起来的时候,才能逐渐暖和起来。遇到阴雨天,情况就更糟了。一个渔期下来,要收购一千多斤鲜活的亲鱼。还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再把活的亲鱼用船运回去。

饶河水产试验站面临着无数的技术难题和设备问题。检查亲鱼性腺成熟度,就是一项技术难度很大的工作。我们主要用手去检查,逐渐摸索和掌握经验。判断对了,鱼卵恰巧完全成熟,稍用力一挤腹部,鱼卵就会连续地从生殖孔流出来,鱼卵受精率最高; 如果判断错了,不是鱼卵不完全成熟,鱼卵还未完全从卵巢上脱落下来,我们常称为“生了”,就是鱼卵已经“过熟”,当腹腔一打开,满肚子“腹水”,这样的鱼卵受精率会很低或根本不能被利用。被检查的成熟亲鱼都用木棒猛击了头部,使鱼体处于昏迷状态,这样在剖腹取卵时,不会流出更多的鲜血污染鱼卵。我们不断观察,反复试验,认真总结,终于突破了难关,成功地对亲鱼按着性腺发育不同程度按类分别蓄养,发明并成功运用了受精等渗液、糖液自动清卵液、孵化网编织机、自动通电排水装置、池底污物自动清除器等技术及设施。在建站不长的时间里,大麻哈鱼受精率达到98%,孵化率达到99%,幼鱼饲养成活率达到97%,使我国大麻哈鱼人工繁殖技术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是我们全站科技人员交给我国水产事业的一份答卷。

饶河水产试验站经历了17年的历程,共放流1459.7万尾大麻哈幼鱼。每当春光明媚的五月,我们将亲手培育的几百万尾活泼健壮的幼鱼放流于乌苏里江中时,也放流了我们美好的希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