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今天是: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建所70周年活动 历史印迹 正文
历史印迹

记濒危鱼类哲罗鲑科技研发工作者---尹家胜研究员

日期:2020-09-09 15:57 作者:徐伟 来源:科研处 字体大小[  ]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徐伟

哲罗鲑,又称哲罗鲑、大红鱼等,属鲑科,主要分布在东北亚水域,历史上是黑龙江流域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目前野生资源极度匮乏,处于濒危状态。由尹家胜老师带领的哲罗鲑研究团队,从1991年立项,经过近30年的努力,对该鱼的自然资源现状、种群结构、遗传结构、遗传资源、驯化养殖、生殖生理、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营养饲料、病害防治、养殖模式和增殖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2007年开始持续进行资源增殖放流,同时研发出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增殖效果评估技术,使哲罗鲑成为我国第一个成功规模养殖的土著鲑科鱼类。

尹家胜老师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当时隶属于国家水产总局的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工作。为了尽快熟悉鱼类资源,认真学习了伍献文先生编著的《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当阅读到哲罗鲑时,在底页看到这样的注释:远古时代,有一个游牧部落,在初冬的迁移途中,突遇暴风雨,困在一条大河边,粮食没有了,正当人们绝望之际,突然从河里窜出一尾巨大的哲罗鲑,躺在冰封的河面上,整个冬季,部落的人们全靠分食这尾哲罗鲑的肉,存活下来。初春,冰封的河水解冻,这尾哲罗鲑,跳入河中,游走了,游牧的部落,开始了新的迁途……。看完这一段记叙后,他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冲击,迅速查阅国內外有关的哲罗鲑资料,希望解惑心中的疑问。资料记载哲罗鲑性成熟后,还保持匀速生长数十年,体重可达到数百公斤。在新疆美丽神秘的喀纳斯湖中,传说哲罗鲑体重可达1000公斤,15米长,被冠名为“湖怪”。在日本被敬奉为吉祥物,被称为“梦幻鱼”,民间传说,如果是梦到哲罗鲑,会带来幸运。然而获得的资料越多,心中的疑问就越大,更加唤起他的求知欲望,迫切希望尽快一睹哲罗鲑的真面目。参加工作后,他就主动参加了黑龙江流域鱼类资源调查,但却没有发现哲罗鲑的一点踪迹。多次求教年纪较大的渔民,肯定的是曾经捕捞过,或者是见过数十公斤巨大哲罗鲑。

为此,1991年尹家胜老师申请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基金课题“哲罗鲑的人工繁殖研究”,希望能够找到这条神奇的鱼。但令人遗憾的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黑龙江流域许多曾经有哲罗鲑记载的水域中,反复寻找,却没有发现它的踪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尹老师野外调查到大小兴安岭的森林深处,经常会遇到伐木、开荒种地、淘金找矿的各地人群,他们疯狂的破坏自然环境,常年河水浑浊,泥沙翻滚,哲罗鲑怎么会将后代留在这种没有生存希望的环境中呢?随着对哲罗鲑生物学的深入了解,对在黑龙江流域找到哲罗鲑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到了1993年,由于没有找到哲罗鲑性成熟个体,课题不得不中止,剩余的1.8万元经费,交回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事必躬亲

1994年尹老师的科研工作不得不转移到兴凯湖开展翘嘴鲌人工繁殖和在黑龙江开展鲟鳇鱼人工繁殖研究,但是对哲罗鲑的寻找,却没有一天放松过。在进行兴凯湖翘嘴鲌的生物学调查过程中,他从当地老渔民了解到,六七十年代兴凯湖经常会被捕获到哲罗鲑,占到捕获量的10%左右,但遗憾的是实地调查中兴凯湖并没有发现哲罗鲑。1997年进行鲟鳇鱼人工繁殖研究过程中,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交汇处的黑龙江省抚远县,他获得了更多的哲罗鲑资料。渔民告诉他,1960年秋冬前后,人们在乌苏里江捕获的哲罗鲑数以万计,冬季从冰下捕获的哲罗鲑,像柴垛一样堆积在院落内,成为闯关东人们冬季的主要食物……。20世纪90年代初春和深秋,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交汇处仍能够零星捕获到哲罗鲑。另外,还得到确切消息,在乌苏里江中游的“珍宝岛”水域,100多公里的江段还能捕捞到一定数量的哲罗鲑。更令人兴奋的消息,军事禁区马上开放,可以办理边境通行证。

从抚远返回哈尔滨后,他向领导汇报了哲罗鲑的相关信息,时任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的孙效文,从所长基金中拨出3万元,由尹家胜老师牵头,徐伟,姜作发,曹顶臣,马波等人组成的科研团队,再次起动哲罗鲑的人工繁殖研究。1998年将重点采捕地点放在了黑龙江省虎林县虎头镇的乌苏里江水域,由于办理捕鱼许可证,以及边境通行证耽误了时间,5月初到达乌苏里江边时,没有采集到哲罗鲑活体,只收到了少量冰冻样本。当年11月又来到虎头镇,一个星期后,乌苏里江封冰了,这次还是没有捕获到活的哲罗鲑,但在当地一个饭店的冰柜中,发现了十几尾30—40公斤的哲罗鲑。虽然这一年没有捕到活体的哲罗鲑,但了解到虎头镇对面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支流伊曼河生存着黑龙江流域哲罗鲑最大的种群,并明确了明年采捕的时间。


言传身教

 

1999年4月初,当乌苏里江还没有解冻,尹老师与徐伟,曹顶臣带着边境通行证和捕捞证来到虎头镇。等待了一个多星期,开江后雇船和渔民在伊曼河口下游8公里的乌苏里江下网捕鱼,经历了多次被流冰打横渔船的惊险,一个星期内,捕获到300多尾1—3公斤的哲罗鲑幼鱼,直到江里再也没有哲罗鲑了才上岸。暂养数日后,将受伤较轻的104尾哲罗鲑,雇车运往位于牡丹江市渤海镇的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鱼试验站。由于在虎头镇暂养时间较短,胃内食物没有消化,放入池塘时,发现50%的个体都被没有消化的食物(鱼)卡死,到秋季仅成活了8尾。10月再次前往虎头镇采捕哲罗鲑活体,这次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只收受伤较轻的活鱼,体表消毒后在当地找水池中暂养,每天都检查、计数和观察鱼体情况,直到没有吐出的食物(鱼),三天后装车运往渤海冷水鱼试验站,这次运输成活率超过了90%。2000年的春、秋两季,科研团队又再次到虎头乌苏里江捕获哲罗鲑未成熟幼鱼,1999--2001年期间,共计驯养成活了300多尾野生哲罗鲑,至2019年这批野生哲罗鲑还保存有60多尾。

经过30余年不懈的辛勤工作,在尹家胜老师的带领下,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土著鲑科鱼类养殖产业,填补了国没有土著鲑鳟鱼养殖种的空白,增强了我国鲑鳟鱼养殖产业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了我国鲑鱼类研究的国际地位,调整了我国淡水鱼养殖产业结构,带动了垂钓、饲料、运输和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了集规模化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和人工饲料配制等技术为一体的哲罗鲑产业技术体系,为我国珍稀鱼类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技术模式;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苗种繁育、养殖、病害防治、营养饲料等技术的服务队伍,深入养殖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基层养殖区的整体技术水平,为我国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人才基础。并连续多年在黑龙江呼玛河、镜泊湖、大丰河,布伦托海、塘巴湖等哲罗鲑的原栖息地进行增殖放流,促进了这一名贵鱼类的野生资源恢复和生态环境的修复,为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世界鲑鱼研究会哲罗鲑保护协会,先后两次邀请课题组在国际交流会上作主题发言。蒙古国总理专程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渤海冷水鱼试验站,考察我国哲罗鲑研究状况,希望对蒙古国的哲罗鲑资源恢复提供技术援助,中联部已专门设立项目,目前正实施中。俄罗斯、日本已经从我国引进哲罗鲑发眼卵进行试验养殖。哲罗鲑的研发工作,使我国的鲑科鱼类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从落后十几年,上升到占有了一席之地。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黑龙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