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鳞鲑养殖技术

细鳞鲑养殖技术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因鳞细小而得名。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俗称:山细鳞鱼、江细鳞鱼(东北),闾鱼、闾花鱼、金板鱼、花鱼(陕西),梅花鱼(甘肃),小红鱼(新疆)。英文名:Lenok。在黑龙江流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肉肥美,含脂量高(3.8-7.7%),体大,一般重1公斤,最大个体可达8公斤。此外,卵也相当名贵。

一、形态特征

细鳞鲑的体形为中等大小,略呈纺锤形,稍侧扁,体长为17—45厘米,体重为0.5—1.5千克,最大个体可达6—8千克。吻钝,微突出,上颌稍长于下颌。口小,在身体前端,位置较低,口裂抵达眼的中央。唇较厚。上颌骨宽而且外露,后端伸达眼中央的下方。眼较大,位于头的侧上方,眼的上缘几乎与头的上缘持平,两眼之间平坦或中央微凸。两鼻孔很邻近,约位于吻中部。鳃孔大,位于侧面,向前达眼的中央或稍前下方。牙齿较多,上颌齿46枚,下颌齿26—28枚,犁骨齿与腭骨齿各有一行尖齿共约32枚,排列呈马蹄形。舌厚,前端游离,细鳞鲑舌上也有齿,左右各5枚,排列呈V字形。有假鳃。鳃耙19—24个,外行为长扁形,内行小块状。鳃盖膜分离亦不连与狭部。体表被圆形鳞片,非常细小,头部无鳞,侧线稍呈侧上位,侧线鳞约有140—150个。背鳍外缘向后倾斜,平直或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脂鳍基稍后于臀鳍基。胸鳍位于侧中线的下方,呈尖刀状。腹鳍位于体长中点的稍后处,其起点正对着背鳍基的中部,鳍基有一个长形腋鳞。尾鳍浅叉状。肛门紧靠臀鳍基的前方。身体背部黑褐色,背鳍前颜色较深,两侧为淡绛红色,至腹侧渐呈银白色。背部及身体两侧侧线鳞以上及脂鳍上还散布多个长圆形黑蓝色圆斑。腹鳍为棕色。在繁殖季节,身体侧面渲染的红色更加艳丽。

二、生活习性

细鳞鲑是冰川时期经日本海来自北方的残留鱼类,喜欢栖息于水温较低,水质较好的河川支流中。在秦岭山区,一般于5—6月产卵,此时河水刚刚解冻不久,水温约为6—10℃,产卵区一般都是水流清澈、流速较缓,底层为砂砾,水深1米左右的靠近岸边的环境,产卵前有逆水溯游的现象。雌性的怀卵量一般为4000—8000粒,卵为沉性卵,卵粒较大,橙黄色或淡黄色,直径约为3—4毫米,一次排完。细鳞鲑的幼体生长和性成熟均较缓慢,1岁龄时体长约为13—16厘米,3—5岁龄时达到性成熟。冬季则在江河中的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等地方越冬,俗称为“归坑”。它属细鳞鲑于陆封型冷水性鱼类,即生活于低于20℃的淡水或咸水内,但产卵繁殖需要在16℃以下,河床为砂砾或砾石的江河内的狭温性鱼类,大多分布在河川的上游。 细鳞鲑为冷水性鱼类,多栖息于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流水中,冬季在支流的深汀或大江中越冬,幼鱼钻入石缝或乱石堆里越冬。初春,江河解冻时,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进行产卵洄游。秋季结冰前(8月以后)则从上游溪流顺水向大江或河川迁移。性成熟时间为3-5冬龄,体长约420毫米左右。产卵为4月中旬至6月,水温为4-12℃,产卵在水质清澈、水流较缓的砂砾底质的江段或哨口的下端。亲鱼繁殖后大量死亡,尤其以雄鱼为多。仔鱼喜欢潜伏在砂砾空隙之间,不常游动,通常以小鱼、水生昆虫、岸边生活的小动物以及植物为食。极贪食,其胃内食物可占本身体重的10%左右,更能捕食为自身身体长二分之一大小的鱼类。每天食欲最旺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其它时间多潜伏在溪流两岸有荫蔽的水底。产卵后的食欲特别旺盛。

版权所有 © 2014 冷水性鱼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 服务条款 | 隐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