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联系我们   
  项目新闻
项目简介
  项目简介
福山耐盐碱鱼类研究繁育基地 2013/03/20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 2011/06/18
“水产分子育种共性技术的建... 2011/06/18
2011年度项目总体计划任务 2011/05/08
2010年度项目总体计划任务 2011/03/01
项目简介
“水产分子育种共性技术的建立与应用”项目简介
时间:2011/06/18         点击率:

本项目的立项名称是:水产分子育种共性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项目来源是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由农业部科技司组织实施,承担单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这个项目是建国以来在水产育种领域得到资助强度最大的研究项目,参加单位7个,共有17个课题组从事基因和分子标记、性状遗传连锁分析、新种质挖掘、新品种建立、尤其是鱼类分子育种共性技术建立等育种相关的应用研究工作。

本项目在2009年正式立项并获得当年研究经费,在2009年11月24日在北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本部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及项目第一次工作会议,会议制定的项目工作与管理办法,选举了项目专家组成员。

参加的单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

项目专家组成员:

序号 姓 名 职称/职务 单 位 联系方式 备 注
1 孙效文 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0451-84842646 13945673392

组 长
2 童金苟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027-68780751 13437121937  
3 徐鹏 副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010-68670893 18910177326  
4 李忠 助理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0716-8128619 13593843907  
5 王成辉 副研究员 上海海洋大学 021-61900439 15692165267  
6 俞菊华 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研究中心 0510-85551464 13706193026  
7 白俊杰 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020-81616127 13611416828  

项目的主要技术路线:采用基因和分子标记选择与表型选择相关结合的技术路线建立鱼类育种共性技术并培育出优良品种。

项目总体目标

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获得的遗传组成分析技术、性状的分子遗传分析技术、水产动物性状决定基因和标记及性状控制机制等应用到水产动物的育种研究中,并结合传统选育方法建立出逐步更新换代的水产生物育种的共性技术:①基于亲本遗传背景的育种技术;②基于基因与性状连锁关系的育种技术;③基于基因-环境调控网络等基因组信息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更新水产育种技术、提高选育效果,培育优良品种,最终能够解决产业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

本五年计划的目标

共性技术研究

(1)将已建立的并有成功实例的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使分子育种技术达到实用化水平,并建立如下可操作的育种技术:①通过家系间的遗传组成分析,建立分子标记指导的家系育种技术;②通过个体间的遗传组成分析及遗传距离的鉴定,建立分子标记指导的群体选育技术;

(2)筛选鲤、鲫、鲢、鳙、草鱼、乌鳢、加州鲈等的分子标记和基因并集中大量开发鲤、鲢、乌鳢等3-4个物种的分子标记,其中:①微卫星分子标记9000个以上,育种可用标记1000个以上;开发SNP标记20000个以上,性状连锁可用标记1000个以上;②获得抗病、生长等相关的有价值的功能基因20-40个;③建立7个物种的连锁图谱,鲤有1000个标记以上的连锁图谱,鲤SNP图谱有标记1000个以上;④获得鲤鱼一大批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和功能基因;

(3)建立3种抗病分子共性育种技术:①通过抗病性状遗传连锁的方法获得抗病相关标记并利用其筛选牙鲆抗病家系,最终建立抗病品种;②依据抗病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筛选镜鲤抗病群体、筛选出2个以上的抗病家系、建立抗病品种的通用育种技术;③建立针对单一病原体的通用性抗病育种技术如银鲫抗碘泡虫病的育种技术;

(4)建立国内主要水产动物育种档案库;实现水产动物育种个体档案在线查询;建立国内权威、全面的水产动物育种分析/遗传评估模型,在线分析、处理育种数据;实现区域范围内的联合育种;形成国内权威的水产动物分子育种和多性状复合育种的咨询及服务网站;

育成品种部分

(6)申报品种5-8个:综合生产性能好的鲤鱼品种2-4个;鲫鱼抗病品种1-2个,生长速度提高20%以上的加州鲈养殖品新品种1个;

(7)建立鲢、鳙、草鱼、乌鳢、加州鲈等5个养殖种的育种基础群体,2010年选育出核心群体,较原野生养殖种的平均生长速度提高10%以上;

(8)2011年获得鲤鱼氨基酸含量高的新品系1个,核心群体1000尾以上;

(9)获得抗病镜鲤家系2个,2020年建成品种;耐盐碱核心群体2-3个。

技术推广

建立优质品种(系)3-6个,年生产优质鱼苗3-5亿尾,推广面积5000-10000亩,联结定点养殖厂家20-30家;

将所建立的分子育种共性技术用于斑点叉尾鮰、凡纳对虾、小龙虾、大菱鲆等养殖种的新品种培育中;

将制备标记和筛选基因的成熟技术用于凡纳对虾、小龙虾、大菱鲆等养殖种获取各物种的分子标记共5000个,EST序列共100万条,初步挖掘各物种唯一功能基因共10000个;

召开2次以上的分子育种技术和遗传评估模型等有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200人次以上,其中一线育种人员不少于100人。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为分子水平的鱼类育种共性技术的建立及围绕分子育种相关问题的研究路线并利用这些技术培育出优良品种,研究对象包括了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如鲤、鲫、鲢、鳙、草等淡水养殖业中产量最大的前五个养殖对象。项目的研究任务分可为三大部分:共性技术、品种研制、技术推广。

共性技术:

(1)完善已建立的基于亲本遗传组成的育种技术;

(2)建立部分以得到的经济性状相关基因和标记为指导的聚合育种技术;

(3)以鲤为对象获取分子设计育种所需的性状相关基因与标记及其育种潜力的验证;

(4)建立两个全国的计算机服务平台:多性状复合育种、分子育种技术;

品种研制:

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并结合其成功的水产育种技术,培育鲤、鲫、草、鲢、鳙等主要养殖种和加州鲈、乌鳢等优质种的新品种;

技术推广:

以参与解决产业种质重大问题为重点研究内容,将分子育种共性技术快速而及时地运用到“问题种”的种质提升上,最近的目标是凡纳对虾、河蟹、银鲫、镜鲤等。

Copyright◎2011 版权所有: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http://www.hrfri.ac.cn
网站维护管理: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松发街道43号 邮编:150001
请在IE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下取得最佳欣赏效果
技术支持:资海网络 黑ICP备0600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