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占全球水产养殖总量的70%,但由于“遗传背景”不清,种质差、病害多等问题成为水产业持续良性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上水产育种技术向分子育种过渡,并取得良好效果(例如虹鳟和牙鲆的抗病育种),因此我国急需建立自己的水产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基于此目的,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在平台保存品种的基础上,对平台保存的品种进行了大规模微卫星标记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对平台保存的养殖品种和野生种群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建立了基于遗传背景的群体优化技术和基于遗传背景的鲤分子育种技术,获得发明专利4项,其中3项进行了授权。在此基础上,对分子育种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分别与北京卧佛山庄、浙江宁波大学、天津天祥等单位开展了合作研究,获得了4个优良品系。并于2011年8月于北京举行了分子育种研讨班,对分子育种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与国内10家单位签订了育种软件使用协议,为水产分子育种起到了推动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