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指导的家系选育技术的简要流程是在表型选择的基础上,辅以电子标记识别个体,进而使用约30个多态性的SSR标记检测亲本个体的基因型,用自主开发的“鱼类种质资源遗传分析平台(ZL200710144749.3)”将数据转换为PHYLIP软件识别的格式,进而计算亲本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图,导出亲本的繁殖系谱,选择亲本间遗传距离在最佳配组阈值(D=0.5~0.7)范围内,并位于不同繁殖系谱的个体交叉繁育家系。
2010年6月并培育出了体型偏长的F2核心群体,2-龄(2011年)平均体重达到1663g,最大个体2225g,平均体长36.88cm,较同龄松浦镜鲤的体型显著偏长,累计选择强度近20:1。后备亲鱼植入电子标记后,用29个QTL区间内的标记建立了亲本个体的基因型档案,评估了群体的遗传结构及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结果核心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6.1818±2.630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3.6542±2.2156;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591±0.2143,表明核心群体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具备进一步选育优良个体的能力。
部分个体经过2年度的室内强化培育,达到了性成熟,再次用标记指导的家系选育技术构建体型偏长镜鲤F3(2012年)混合群体2组,共3000尾,作为长型镜鲤F3培育的基础群体。秋季首次筛选获得体型优良个体600尾,选择强度5:1,4月龄体长体高比为2.79±0.15,较同规格的F2提高了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