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项目新闻
项目进展
  项目简介
福山耐盐碱鱼类研究繁育基地 2013/03/20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 2011/06/18
“水产分子育种共性技术的建... 2011/06/18
2011年度项目总体计划任务 2011/05/08
2010年度项目总体计划任务 2011/03/01
研究进展
2010年度珠江水产研究所项目执行情况
时间:2011/01/08         点击率:

  加州鲈/乌鳢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1、加州鲈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1)加州鲈分子标记开发与生长关联性研究

①获得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 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GHRH
)基因启动子序列,该序列全长1452bp。在大口黑鲈GHRH基因启动子上还发现一个66bp长度的Indel突变位点,经软件预测,该突变位点上存在
Homeobox,
FoxO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各一个。针对该位点选取杂合子基因型亲本构建AB×AB家系,后代基因型频率显示纯合缺失突变BB型个体在出膜前死亡。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同一家系内不同基因型个体间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9个样本)GHRH的表达量比AB基因型(10个样本)个体表达量偏高约19%,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在随机群体中验证结果表明,A(野生型)等位基因频率(0.856)明显高于B(突变型)等位基因(0.144),群体处于平衡状态(p=0.17),但未检测到BB型个体。AA型与AB型个体在体重、体长、体宽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群体关联,家系验证结果均表明,该位点纯合子突变个体(BB)无法存活,ABAA个体间基因表达水平及生长性状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大口黑鲈Pit-1基因5侧翼序列区的-18和-183位点发现了两个SNP突变位点,两个位点可组成3种单倍型。经生长关联性分析发现,AB和AA两种单倍型跟生长显著相关。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加州鲈遗传连锁图谱,64种AFLP选扩引物组合共检测到2135个分子标记,有483个标记在群体中呈现多态性,平均每对引物产生7.55个标记,多态性片段中,189个母本分离标记,209个父本分离标记。其中85个偏离1:1孟德尔分离规律(P<0.05),17个属于母本,28个属于父本,偏分离比例为11.3%。雌性框架图包括75个遗传标记,分布在21个连锁群中,有6个三联体,6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8.22cM,图谱总长度为983.8 cM;雄性框架图包括82个遗传标记,分布在22个连锁群中,有7个三联体,5个连锁对。标记间平均间隔为19.22cM,图谱总长度为1153.2。雌雄基因组估算长度分别分1399.85和1582.72.,图谱的总覆盖率分别达到了70.28%和72.86%。

(2)加州鲈选育研究

       ①在南海区九江镇开展加州鲈群体选育第5代试验鱼的培育工作,并在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顺德区勒流镇和湖南省益阳市开展相关的对比试验,继续评价选育效果。加州鲈经5个世代的选育,生长速度比非选育养殖群体生长速度增长了17.8-25.3%,选育效果明显,已通过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养殖新品种定名为“优鲈1号”。

②采用约束最大似然法(REML法)对大口黑鲈4和6月龄的体重、体长、体高性状的遗传参数以及育种值进行估计,结果显示:4和6月龄的体重遗传力分别为0.29±0.08和0.28±0.10,体长遗传力分别为0.31±0.08和0.26±0.10,6月龄的体高遗传力为0.29±0.10,这些性状的遗传力都属于中度遗传力(P<0.01),表明在加性效应控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4和6月龄的体重与体长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750±0.082和0.790±0.094。6月龄的体重与体高的遗传相关为0.820±0.081,体长与体高的遗传相关为0.990±0.001,这些性状之间均表现为高的正遗传相关性(P<0.01),说明在对其中某一性状进行选择的同时,其他形态学性状也可以获得相应的间接选择反应。

2乌鳢分子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

(1)乌鳢性别分子标记筛选研究

    ① AFLP标记:参照Vos等的方法,用EcoR I和Mse I(Tru1I)对基因组进行双酶切后连接接头,预扩增后进行选择性扩增,使用的接头序列、预扩及选扩引物序列见表1。扩增产物进行变性后在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分离。本实验分别取雌雄乌鳢各30尾,经过对72对引物组合筛选后,发现各引物对均能扩增出稳定清晰的条带,但未发现具有雌雄特异性的条带。

       ② 微卫星标记:筛选了139对微卫星引物。获得2个在一个家系中具有性别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该标记在雌性中60%的个体中出现,而在雄性中没有出现。在家系中增大样本数的验证中,该标记仍表现出性别特异性,但在野生群体中验证时,特异性消失。

2)乌鳢性逆转试验

采用不同雌性激素、剂量和作用时间对乌鳢幼苗(刚开口)进行雌性逆转试验,得出较佳的逆转方法:将乌鳢幼苗置于100ppm17.a乙炔基雌二醇水体中连续处理12天,每2天换水一次,投喂以浮游动物;从第13天开始,将17.a乙炔基雌二醇加入鱼靡中拌匀,剂量为30mg/Kg,连续处理20天。获得试验鱼232尾,雌鱼218尾,雄鱼14尾,雌性率94%,而对照组的雌性率45%。

(3)性逆转鱼的繁殖试验

       ① 进行5批次共15尾雌鱼的雌核发育繁殖试验,未见有正常卵细胞分裂,没有鱼苗孵出。

       ② 进行3批次28尾雌鱼与普通雄鱼自然配对繁殖试验,有21尾正常产卵,能受精孵化出鱼苗的13尾,将这13尾雌鱼标记后继续保养,并将其仔鱼分别置于13个土池培育养殖,以备日后进行性别比例统计。

(4)杂交母本斑鳢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对来源于佛山、郁南、花都和中山的4个斑鳢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佛山和中山群体的一致性最高,为0.9402,;其次是中山和花都的,为0.8410,;然后是郁南和花都的,为0.8176;佛山和郁南的一致性最低,为0.7285。

Copyright◎2011 版权所有: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http://www.hrfri.ac.cn
网站维护管理: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松发街道43号 邮编:150001
请在IE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下取得最佳欣赏效果
技术支持:资海网络 黑ICP备06008624